期刊简介
本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中医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在中医基础理论、各科临床医疗、预防、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最新进展,探讨中西医学术,提高思想和方法,其特点:面向基层,注重临床实践,具有北京地区特色,选登全部文章。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北京中医
主办单位: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出版部门: 《北京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1-5635/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635/R
邮发代号: 2-58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2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340.00
杂志荣誉 北京市优秀期刊奖(96)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北京中医药杂志
- 主管单位:北京中医
- 主办单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5635/R
- 国内刊号:11-5635/R
- 出版周期:月刊
-
祛湿解毒法对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祛湿解毒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湿毒内蕴型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9例HSPN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口服中药汤剂,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片和(或)双嘧达莫片,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在第4、8、12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组同一时点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8周较治疗前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P......
作者:侯月;甄小芳;陈芳 刊期: 2018- 07
-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中风后胃轻瘫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中风后胃轻瘫的疗效.方法选取北京市回民医院脑病科住院的82例中风后胃轻瘫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先给予莫沙必利治疗1周无效,后给予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1周,观察中药治疗前后患者胃液残留量的变化.结果中药治疗总有效率达93.9%.患者治疗后的胃液残留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加味香砂六君子汤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胃轻瘫的临床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
作者:张勇;王春生 刊期: 2018- 07
-
颈椎康复丸治疗肝郁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颈椎康复丸治疗肝郁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郁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30例,中药组予颈椎康复丸治疗,西药组予柳氮磺吡啶治疗,12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中药组治疗后脊柱痛评分、夜间痛评分、PGA、BASDAI、BASFI、SAS、SD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ASAS20......
作者:邵培培;温博;张秦;张硕;王北 刊期: 2018- 07
-
“脏腑风湿”与“中焦胃系”关系探讨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在“伏邪”和“痹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寒湿性”疾病众多的时代背景,而提出的一个新型学说,即风寒湿邪或通过体表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终盘踞脏腑,与气血相搏,形成伏邪.当机体再次感受寒湿或其他外邪时,伏邪引动,造成病情的加重或反复.而食寒饮冷这一寒湿直中途径,中焦-脾胃系脏腑首当其冲,风寒湿邪堆积中焦,气滞血瘀,痰浊内生,郁热亦起,进而形成“寒湿痰瘀热”互结的复杂内环......
作者:杨映映;邸莎;张海宇;顾勤;黄飞剑;仝小林 刊期: 2018- 07
-
论胞宫风湿病
仝小林教授在《黄帝内经》痹病的基础上提出了“脏腑风湿病”的概念.笔者据此结合女性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提出“胞宫风湿病”的概念以涵盖一类与子宫、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官解剖及功能相关的疾病.此类疾病的病因为外感风寒湿邪;发病与女性“多虚”“多瘀”的体质特点有关;若邪气伏留、盘踞胞宫,易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治疗上强调散邪、透邪,体现在经期给药时侧重活血,顺势利导,给邪气以出路;非经期则侧重扶正壮阳,散寒、除......
作者:张莉莉;马将;沈仕伟;郑冬雪;刘津源;陈如枫;刘新敏 刊期: 2018- 07
-
郭志强触诊在妇科临证中的应用
中医传统诊法是以望闻问切四诊为纲,触诊则是传统四诊合参之余应中医辨证需求而发展起来的特色诊法.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中医诊法是辨证论治的基础,郭志强教授认为,妇人之体其重要特征为“阴常不足,阳非有余”.临证诊疗疾病除传统四诊之外,郭老尤注重触诊之法,通过触摸患者鼻准、手足及胸腹、腰骶等部位判断疾病之虚实寒热,并以此为据遣方用药,尤重顾护、温养、培育脾肾阳气,临证中力专而效宏.......
作者:王转红;秦秋果;赵玲玲;王东红 刊期: 2018- 07
-
鲍身涛“外治六经法”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经验
“外治六经法”基于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观,将五行、藏象及经络学说相结合,以“中庸”思想为指导,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外治六经法”治疗带状疱疹将五行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方法相互融合,不仅针对病变脏腑的经络进行治疗,更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以某一条经络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将这些经脉联系起来,在这些经脉同时取穴,共同治疗.通过选取鲍身涛教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简要分析“外治六经......
作者:孙雯雯;李慧文 刊期: 2018- 07
-
50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回顾分析
目的回顾性调查500例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UC的发病特征和诊治特点.方法采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确诊为UC住院患者的临床信息,对其基本信息、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0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4∶1,中位年龄为42岁,平均病程4.5年.住院患者活动期458例(91.60%),缓解期42例(8.40%).活动期患者以轻中度为主(......
作者:沈洪;朱磊;邹建东 刊期: 2018- 07
-
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意见
中医学认为“脾”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结合体,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水谷精微之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虚无以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乏源,气机升降失司,则百病皆生.脾虚当以健脾为大法,健脾方为主方施治,其中代表方药为参苓白术散(颗粒、丸)和补中益气方(颗粒、丸).二者是中医传统的经典方药,强调经典方的原方剂量,在临床上运用广泛,治疗多种疾病“脾虚证”均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安全、有效且不良反......
作者: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8- 07
-
“和”法治疗脾胃病临证策略初探
“和”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黄帝内经》提出阴阳调和;《伤寒论》提出以和为度;《伤寒明理论》首次提出“和”法;《医学心悟》将“和”法列为“八法”之一.“和”法分为和解法、调和法.和解法包括和解少阳、和解三焦;调和法包括调和脏腑、调和营卫、调和气血、平调寒热.脾胃系统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病机复杂,往往脏腑同病、升降失调、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基于脾胃的独特生理病理特点,“和”法能广泛应用于脾胃系......
作者:孟梦;周强;赵鲁卿;贾梦迪;张声生 刊期: 2018- 07
动态资讯
- 1 蒙药组方治疗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角化鳞屑型足癣80例
- 3 刘玉洁治疗老年抑郁症经验研究
- 4 电针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体重、摄食量和NT的影响
- 5 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损害特点分析
- 6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
- 7 《黄帝内经》“真脏脉”理论探讨
- 8 脾瘅源流考征
- 9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 10 血栓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
- 11 吕培文运用中医调和法治疗外科疾病经验
- 12 益气活血解毒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T、B、NK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 13 抉择腰痛治疗方法的“临床预判法则”研究概述
- 14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探讨
- 15 品管圈管理方法提升药学服务质量效果观察
- 16 止崩汤治疗崩漏96例临床观察
- 17 清金化痰、补肺益肾、温肺化饮方治疗艾滋病肺部感染164例疗效研究
- 18 降糖通络片治疗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3例临床观察
- 19 120例糖尿病足患者局部经皮氧分压与中医辨证的对比分析
- 20 二陈汤加味治疗下肢慢性丹毒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