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中医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在中医基础理论、各科临床医疗、预防、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最新进展,探讨中西医学术,提高思想和方法,其特点:面向基层,注重临床实践,具有北京地区特色,选登全部文章。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北京中医
主办单位: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出版部门: 《北京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1-5635/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635/R
邮发代号: 2-58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2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340.00
杂志荣誉 北京市优秀期刊奖(96)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北京中医药杂志
- 主管单位:北京中医
- 主办单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5635/R
- 国内刊号:11-5635/R
- 出版周期:月刊
-
2002-2012年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药规律探讨
目的探讨近10年发表的文献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万方、维普、CNKI数据库对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采用分层聚类统计方法分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使用频次前20味的中药间可能存在的规律.结果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药物主要有:祛风除湿药(伸筋草、桑寄生、独活、透骨草、羌活、威灵仙、防风、川乌、木瓜、草乌),活血化瘀药(红花、牛膝、川芎、没药、乳香),行气药(香附......
作者:李亚军;李骥征;侯刚;杨晨旭;蒯永丽;马献伟;王鼎;周柏健;彭文潘 刊期: 2016- 09
-
中药汤剂口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中药汤剂口服联合健脾益气穴位贴敷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汤剂联合健脾益气穴位贴敷观察组和中药汤剂对照组各40例,治疗28天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75.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气穴位贴敷治疗在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
作者:肖旸;张声生;吴希 刊期: 2016- 09
-
针灸加拔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观察
目的讨论针灸加拔罐疗法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经肌电图检测确诊为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8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分别予针灸加拔罐治疗和单纯针灸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2组肌电图感觉传导速度(SCV)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SCV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SCV恢复到(43.83±4.00)m/s,对照组恢复到(38.10±5.19)......
作者:孙玉 刊期: 2016- 09
-
开痞活血汤治疗湿热夹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验证开痞活血汤治疗湿热夹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方法试验共收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服用开痞活血汤加减,每次200mL,每日2次,餐后2h服用.对照组服用摩罗丹8丸,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6个月.3个月记录1次症状.治疗6个月后进行胃镜复查.结果2组患者症状积分在治疗3、6个月后均有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
作者:李利荣 刊期: 2016- 09
-
铍针结合定痛膏外敷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铍针结合定痛膏外敷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EL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8例ELP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使用单纯定痛膏外敷治疗,观察组使用铍针结合定痛膏外敷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的髌股关节的压痛及Lysholm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铍针结合定痛膏外敷治疗ELPS......
作者:张绍文;李治;闫欣萌;雷仲民 刊期: 2016- 09
-
对《伤寒论》中“水、湿、痰、饮”的认识
基于《伤寒论》中关于“水、湿、痰、饮”相关条文的论述,从辨证治疗水气致病、辨证治疗湿邪致病、辨证治疗痰饮致病3个方面,将《伤寒论》中有关水、湿、痰、饮成因的认识、六经中不同表现及治疗的理法方药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探讨对水液代谢运化失常治疗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茜;占永立 刊期: 2016- 09
-
《诊脉三十二辨》特色浅析
《诊脉三十二辨》为清朝管玉衡所著,全书论脉共计三十二辨,第一辨为大纲,第二至第七辨详论29脉之阴阳形象,第八至第十三辨详叙十二经脉所行及诊脉之法,第十四至第三十二辨则究及脉中各种变化之奥妙.管氏推崇滑伯仁脉学之论,将29部脉按照浮沉迟数滑涩分为六大类脉象,并论述其脉形及主病;在诊脉时强调辨人迎气口脉、辨不同体质脉、重胃气之脉,临证时宜从脉象辨虚实寒热和表里内外,更宜细辨风食气脉以及脉症逆从.......
作者:傅琳洁;陆小左 刊期: 2016- 09
-
《伤寒论》蜜炙甘草临证作用探讨
《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是“蜜炙甘草”,而非炒甘草;炒甘草,应用角注标明“熬”,古语“熬”为“炒”之意.蜜炙甘草大特点是“润”,以其“土润”之性伏藏真火,真燥,真寒,并可旁溉四方,惠泽群药已达大功效,同时牵制偏性强烈之药物.蜜炙甘草有质重、沉降、引经、解毒催吐等特殊功效,是其他草本药物无法替代的;蜜炙甘草在伤寒中另一关键用途是作为君药发挥“轴心”作用,保持方剂作用持久.......
作者:刘海燕 刊期: 2016- 09
-
五物甘草生摩膏方的历史沿革
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疗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五物甘草生摩膏方雏形见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也收录了此方;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系统总结了宋以前的医学成就,皆收录了五物甘草生摩膏方,名称略有不同;清代医家张璐所撰的《千金方衍义》明确提到诸药合用有实皮腠肌肉的作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由甘草、防风、雷丸、白术、桔梗5味药物组成,......
作者:梁红广;王璐玲;龚利 刊期: 2016- 09
-
从心包藏论治冠心病
真心痛属于“心藏”受邪,而厥心痛属于“心包藏”受邪,属中医学心痛病之冠心病患者,绝大多数为厥心痛,病位在“心包藏”,极少数因心痛而死亡的患者,为真心痛,病位在“心藏”.心包藏自身之脉为“痰瘀故邪”所痹阻,引起心痛;并伤及心包藏,导致心包藏病.该病的治疗原则是祛邪、扶正并举,涤除心包藏自身脉络之痰瘀,补益心包气血,还需根据患者出现的阳虚阴盛、阴精不足、肝旺、脾虚等兼症加减用药.......
作者:连君;张久亮 刊期: 2016- 09
动态资讯
- 1 镇肝熄风汤新用治验1则
- 2 用比较的观点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 3 消化性溃疡愈合质量研究进展
- 4 激素依赖性皮炎31例疗效观察
- 5 谈温性药对疮疡的指导作用
- 6 程莘农针灸辨治痛症临床要点总结
- 7 温阳散寒中药口服配合腓骨截骨手术治疗阳虚寒凝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 8 血府逐瘀胶囊配合针刺治疗颈肩综合征68例
- 9 穿琥宁注射液临床应用概述
- 10 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考核方法的探索
- 11 养阴清肺方对放射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血清TGF-β1表达的影响
- 12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影响的研究
- 13 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治一得
- 14 杨金斗平衡阴阳推拿法理论浅析
- 15 健脾化湿汤治疗小儿腹泻52例
- 16 健脾疏风胜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脾肾气虚兼湿浊证疗效分析
- 17 浅谈中药的毒性及预防
- 18 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探讨与中西医治疗
- 19 六君二母汤加减治疗恶性肿瘤病案举隅
- 20 加味二至煎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