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中医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在中医基础理论、各科临床医疗、预防、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最新进展,探讨中西医学术,提高思想和方法,其特点:面向基层,注重临床实践,具有北京地区特色,选登全部文章。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首页>北京中医药杂志

- 杂志名称:北京中医药杂志
- 主管单位:北京中医
- 主办单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5635/R
- 国内刊号:11-5635/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北京市优秀期刊奖(96)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中医古代文献对阴疽的病名释义及辨证治疗述要
谢书睿;徐旭英
关键词:阴疽, 疮疡, 阴证, 病名, 辨证论治
摘要:阴疽病名早载于南北朝伤科医书《刘涓子鬼遗方》:“阴疽发髀,若阴股始发,腰强,内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坚痛不治,三岁死”,意指发于大腿部的皮肤疮疡性疾病,属于中医外科疽病范畴.随着中医外科的发展,阴疽的概念被分为2类,一类是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如阴性的流注、脱疽、贴骨疽、痰核、鹤膝风、横痃疽等,多为阴性疮肿,发于局部皮肤下,由阴痰阻隔气血、郁滞经络所致,表现为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漫肿无头、病灶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为广义阴疽;第二类是以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3]中所提“生于右股内合缝折纹间”的皮肤疮疡性疾病为代表,表现为弥漫性肿大疼痛,触感坚硬,疼痛可以牵引男性两侧睾丸,向上引及少腹部;疮面呈扇形,形似文蛤,多由七情郁滞凝结而成,继承了《刘涓子鬼遗方》的概念,为狭义阴疽.
友情链接